"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早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题记
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一等奖,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新型全方位水剂喷射灭火器。这个获得诸多殊荣的科技创新项目,由我校08级机电工程系何习达团队自主研发,这是我校第一次在全国性的科技创新中获此殊荣。一颗幼苗的成长,离不开自身汗水和血泪的付出,更离不开土壤的辛勤培养,雨水的浇灌。如何选择一个最好的生长环境,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探索,寻找一种合适的生长模式。何习达团队研发的项目获得了诸多奖项,在这些荣耀的背后,我们可以看看这朵花下的泥土--机电工程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要义的培养模式。
理念创新 以"高"带"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小型的科技发明创造,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除了项目本身的科研技术含量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和系部培养理念的创新。
新型全方位水剂喷射灭火器是在传统喷射灭火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全方位灭火器,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灭火效果,且操作简单,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何习达、柏敬、袁泽锋、罗映宇、邓毅,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组成了这个科技创新小组。因有对小型喷雾剂装置的好奇、老师对创新理念的培养和对研发项目的点拨,才有了现在这个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的新型全方位水剂灭火器,何习达说:"从整个项目的提出到实验,如果没有学校对创新理念的强调,可能自己也不会去搞这些科技发明,也不会在项目上进行更高技术水平的改进。"
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丑利明告诉记者,在05、06年左右,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校在参加大型科技创新赛中的成果并不明显,学生参赛热情也比较低迷。所以建立一套覆盖全体学生的激励创新机制迫在眉睫。为此,系部特意召开师生动员大会,狠抓学风建设,在形式上抓常规学习,鼓励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加强在实际操作中的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在创新上抓竞赛,并形成了专业性的科技竞赛指导团队和专家小组。另外,系部还开设了专业的科技竞赛讲座,通过对日常科技创新思想的传播,在学生中普及科技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实现了从"教师主动"到"学生主动"的成功转型。
近几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多次在大型科技竞赛中获奖,学校在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等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机会。用该科技项目指导老师朱有为的话说:"随着学生对科技创新大赛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科研小组自觉实行了以'高'带'低'的合作方案。"朱有为老师口中的"以'高'带'低'",就是以高年级同学传授低年级同学实践经验、启发低年级学生科研灵感。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贯穿了大一到大四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使各年级同学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
校系合力 共筑平台
"独木不成林。"在一般的科研项目中,资金与设备往往成为科研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校科研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院系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系部、教务处、科技处和校团委等部门共同为同学们打造创新平台,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帮助。机电工程系主任庞佑霞说:"学校和系部共同搭建的这个平台,不仅仅为学生科技创新解决了资金上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专业技术问题。同时,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成长。"事实上,学校在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在何习达团队创新研发的过程中,系部还特意请了学校的教授为他们讲解技术难题,解决专业技术上的困惑。在经过专家小组的指导后,何习达团队的项目技术也越来越完善。
一个好的科技创新项目,离不开系部强大的教师团队的指导:"在我们这个教师团队中,有梁亮老师和实验室的其他老师们,真的很感谢他们!"在谈到项目中指导过的老师时何习达这样说道。这些老师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个项目的指导老师朱有为。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记者走进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分室,朱有为老师正在和学生讨论问题,朱老师在示意我们坐下后,直到解答完学生的疑问才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周末原本是大家的休息日,可朱老师仍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何习达透露,当初为了这个项目,他们整整一个暑假呆在潮湿的实验室。而朱老师每天早上七点多就来到了学校,晚上六点多才离开,"能在长大读书并遇到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幸运,长大也绝对有这样的老师!"最后朱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又带了两个团队,今年五月份就要参加比赛。
殷殷寄语 未来希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旧的辉煌正被镌刻,新的征程已在眼前。一个新的培养模式营造了机电工程系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上,机电工程系已与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建立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提供给了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将继续带领学生进行更多项目的研发创新,在积极参与竞赛的同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扩大我校在科技竞赛中的影响力。
在采访过程中,朱有为老师也透露目前培养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朱老师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并在其中受惠,得到成长。
"如果你所看到的和一般人见的一样,却想到了他人所没想到的事物,那么你就在进行创造。"这是何习达的座右铭。如今参加过多次科技项目并获奖的他,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股东之一,并且还在一所高新研究所进修。他公司的产品--缓降器,主要用于高楼火灾的救援,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了国家专利。在采访最后,何习达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充分利用和把握学校提供的平台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