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其中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此次调查以长沙市部分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被调查对象中,女生94人,男生64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访谈方式。调查从就业前心理、产生相应心理的原因、调节相应心理问题的方式等四个方面来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现状,揭示其就业心理问题,并就如何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他们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生普遍存在迷茫、焦虑等问题,一小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还有部分同学消极对待就业。
(1)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在求职现场,应聘者来来往往,每个人脸上有不一样的表情。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就业之路怀着怎样的心理呢?此次调查显示:57.59%的人对未来感到迷茫,15。19%的人冷静并胸有成竹地对待找工作,15.82%对即将毕业找工作感到兴奋、愉快,9.49%对找工作感到烦躁、紧张。在调查中,毕业生小C告诉记者:"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好像自己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感觉自己的大学时光都荒废了。"当记者问小C的职业定位是什么时,小C只是笑笑说:"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别的都还没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毕业生像小C一样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位,50.63%的人模糊不清,边找边看,1.90%的人没想过找工作的问题,1.90%的人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仅有40.51%的人准确定位,知道自己的岗位。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焦虑心理,总感觉自己在死胡同里绕,看不清未来。
(2)"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你会先就业再择业吗?对于那些对工作期望值较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选择先就业,而对于那些心态还没调整好的大学生来说,"找工作"与"挑工作"是一个让他们头疼的难题。据调查显示:在问及面临哪些就业问题时,5.06%的人选择了就业和考研,55.70%的人觉得没有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或者对工资等期望太高面临挑工作的问题, 12.66%的人认为家里的期望与自身的想法有冲突,32.28%的人感受到社会需求与自身拥有能力的差距造成了相应的心理问题,5.70%的人有其他的问题:信心不足,对社会认识不够。"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这是大四女生小t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小t当年以所在省份前几名的身份进入如今的这所高校,在学校也担任过学生会、各种社团的干部,颇具领袖气质。她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但是在很多次的面试当中,她的超常的自信却并没有带给她好运。许多单位都在她的比较高的姿态面前撤退了。小t现在也感觉到非常失落和孤独,但她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要求去适应,她觉得这样是对现实的一种投降,如果今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她宁愿放弃工作,明年准备复习考研。她说她并不是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她只是不愿意让自己的能力被掩盖在平凡当中。她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由此可见 "精英就业"的观点并未从毕业生的观念中剔除。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自己学富五车,能力较强,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对职业要求过高,但在择业时却常常碰壁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除了上述现状外,依赖心理也是现在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些人总希望父母能够帮他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缺乏推销自己的勇气和主动性,这造成了求职择业的机会大打折扣,或错失就业机会。
在调查中,我们就毕业生出现上述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让毕业生自己找出其中的原因。
(1)自身经验缺乏,目标不明确。目标是生活的导航灯,有了目标,才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然而,从我们的调查中显示,58%的人感到迷茫,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又表现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以至于没有毅力坚持去做事,觉得什么都无所谓,这是消极的心理。社会经验不足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之一,59%的大学生承认,本身社会经验不足。而其中女性的比例又比男性的大许多,女性占70%,男性占30%。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比较少,其中,男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相比女生而言又多了些。这说明女生在大学期间外出实习的意识没男生强,这对找工作是不利的。
(2)高校扩招,专业设置不合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历年来,高校扩招越来越频繁。这样,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和需求比例不平衡,大学生就业困难。29%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心理的原因。大批的大学生入校,大批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社会工作的岗位是有限的,需要工作大学生远远多于能应聘的工作岗位,就业就变得困难了。有专家提出过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大学的"宽进窄出"政策。
有3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以及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从历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对口的情况是很少的。这是否也说明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呢?在大学里,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应该学什么,学了东西以后应该怎么去使用。可是,在我们学校课程中,我们并不清楚有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什么,实践性不强,而对于一些软件的学习,开设时间太短,以至于最后同学们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的东西。
(3)媒体妖魔化就业形势。如今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比如,用人单位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新闻媒体开辟招聘广告栏目,求职者在媒体上做广告等。而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是广泛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佳途径,更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各大媒体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报道,增强了毕业生对政府政策和就业趋势的了解,利于自己对就业信息的获取;但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今一些网络媒介时不时会出现许多就业严峻的报道,以及过度渲染就业失败的案例,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给部分大学生造成了心理恐慌。从问卷显示,尤其是女孩子,受其影响较大,严峻的就业形势,无形的就业压力,都使其内心蒙上层层乌云,给其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毕业生选择什么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呢?在需要求助时,大学毕业生又会想到谁呢?我省各大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情况又如何呢?
(1)游戏--我的宣泄工具!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你会采取什么方式缓解压力?我们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游戏!在运动、听音乐转移压力,与他人交谈缓解压力、写日记、看相关书籍调节压力等选项中,有近30%的男生选择了通过游戏来宣泄压力。"现在找工作的压力这么大,白天忙着四处找工作,晚上回寝室剩下的就是落寞,与其一屋子人都感叹伤怀,还不如哥几个打打牌,玩玩网游"。湖南某大学的小H对记者说,"这其实也是我们宣泄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让自己短暂麻痹,获得短暂的快乐,总比愁眉苦脸好吧。"与男生相反,有 41%的女生将选票投给了与他人交谈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他们男生靠短暂麻痹解压,可我们总不能也在游戏里打打杀杀吧,找几个知己,在分享自己求职经验的同时,也聊聊自己当下郁闷的心情,这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有些事情说出来总比闷在肚子里好!"小H的女朋友笑着说道。
(2)朋友之间相互倾诉。当有心理压力时,你的求助对象是谁?老师、家长、还是心理咨询师?"其实有时也想和老师聊聊自己的求职经历,听听老师的意见,可就是张不开口,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已经在找关系帮我解决工作问题了,向他们诉说自己的压力,只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压力。至于心理咨询师,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不能接受,所以我的求助对象就是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和小C相似,有79%的毕业生选择跟自己身边的同学"诉苦"。在回收的158份问卷中,仅仅有3人选择了找心理咨询师来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学校有就业指导无就业心理指导。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院校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但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学校又给予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关注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开设专门课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指导的院校寥寥无几。仅有26%的学生选择了该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的选项。41%的同学选择了该校有就业指导课程却无就业心理指导。"其实,在我们大四第一学年,学校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第二学期学校也有形形色色的就业指导讲座,可真正关注到我们就业心理的讲座和活动却寥寥无几。"
针对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现状,我们采访了校心理咨询室的董彦皓和姜巧玲两位老师。她们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有压力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一是自信心不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好工作,然后选择了逃避。二是成就欲望不强,只想平平淡淡过生活。对于怎样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两位老师建议: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二是要学会心理调适。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去释放心理压力,比如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宴会,相互倾诉一下;多看有关成功人士的书籍;经常运动。而不是采取玩游戏、大吃大喝等消极方式来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