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长大风采

连续三年国赛一等奖!何志敏团队的科学探究之路

发布时间: 2022-10-27作者: 来源: 宣传部浏览次数:

2022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两个赛道“创新创业类”和“科学探究类”已经落下帷幕,我校喜获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其中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何志敏老师组建的3支参赛队伍,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这也是何志敏带领学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是涵盖生物、食品、医学、药学、农学、环境等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全国性赛事,分科学探究和创新创业两个赛道,是教育部官方认可最具含金量、最具参赛价值的56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近3年,我校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在该赛事上共斩获国家级奖项17项,其中一等奖6项。

“生化学院以科研育人为抓手,依托多个科研平台,通过以研促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充分调动师生科研创新积极性,助力青年老师与学生成长。学院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指导教师,其中何志敏老师和她所带领的学生团队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分管生化学院工作的副校长曾广胜,一直关注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对何志敏科研育人成绩称赞有加。

何志敏,现任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实验室主任、教工党支部委员,湖南省水产动物营养与品质调控重点实验室刘臻教授团队成员,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品质调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其从植物领域转战水产动物领域,在刘臻教授及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与协作下,从零做起,交叉融合,取长补短,坚持学习,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2020年-2022年,何志敏所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奖项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优异成绩的背后,源自何志敏及其团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与坚持。

团队组建:开放式吸纳与连续性培养。

生化学院实施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项目的“三早”工作机制,并从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经费上为科研团队提供保障。在这种机制的支持鼓励下,学院教师以自己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组建团队,向全体学生开放名额,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参与选拔。何志敏的团队很早就开始储备后备力量,团队成员涵盖各年级的学生,以传帮带的形式,保持团队研究的连续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承性。今年获奖的团队成员就是从三个年级中选拔组建而成。

“没有良好科研习惯,做出来的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就低。”“良好的科研习惯能帮助你很好地融入实验室这个小社会。”“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何志敏对每一个刚进入团队的学生,都会进行一次深入谈话,而强调最多、关注最多的,就是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实验习惯。

“我大二开始加入实验室团队,得到了学长学姐的热心帮助。大二暑假我们团队三个人都选择留校做实验,分子实验、细胞培养等,其实大部分实验都是重复性的,有时测序结果一直不理想时,我们会反复查看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原因,解决问题。这也得益于何老师一直严厉要求我们做好实验记录,大到实验原理的解析、实验结果的分析,小到字迹工整和页面整洁。”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的余清婷连续二年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大赛,已经从懵懂的“科研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参赛选手,现在她又协助老师开始指导低年级的团队成员。

团队备赛:过程与意志的“双重打磨”

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前后需历时十个月,这是过程与意志的“双重打磨”。何志敏笑称“仿佛十月怀胎,历经各种考验和辛苦。”

十个月的备赛中,标本取样、蹲守实验室、整理数据、完善记录,每个过程重复再重复,非常考验参赛队员的耐心与细致。“有一次大规模的鱼场取样,当时我们实验团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任务不同。解剖、取材、观察、分装,整整一天,我们小组两个人就是不断地重复每一个循环步骤。”今年刚拿到国赛一等奖的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朱肖霞,记忆最深的是和2021级的钟高德一起,一天完成了60条鱼的解剖取样。她认为,高强度、高密度的操作不仅考验个人的实验动手能力,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检验。

熟读熟记赛制规则和要求、时间节点、扣分点等;即使赛制对论文查重率没有具体要求,但每个团队提交的论文查重率都降到了零;团队全员参与,对所有上传评审材料逐字逐句逐页检查,确保没有信息泄露……这些要求在竞赛前会被一一落实到位。

“答辩前的一段时间,我们每天不断地演练答辩内容,修改PPT,反复打磨,力求做到最好。”“每一位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被训练到能灵活切换任何答辩角色,力求做到处变不惊,掌控有度。”为确保学生对研究内容及答辩PPT的充分了解,何志敏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做到内容熟稔于心,即使在长沙酷热的暑期,她也和学生一起,带着电脑在教室里模拟答辩现场情景,反复演练,归纳每一张PPT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答方案。

“成功没有秘诀,只有认真和坚持。”当第三次拿到国赛一等奖的证书时,何志敏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个简短的总结会,又马上投入到新的实验项目中。

团队成果:创新能力提升与科研精神传承

“获得奖项不是最终目的,实现科研与育人相统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是何志敏带领团队参赛一直秉承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团队中每个成员虽然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竞赛队伍中,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每个参赛队伍成员互相帮助、不分彼此、成果共享,大家的目标就是做好实验,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科研理论知识。

“从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到掌握实验的流程和原理,再到能够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提升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科研。”2017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陈佳敏,大学二年级进入水生动物营养与品质调控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开展研究,是何志敏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在校期间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先后获的国家奖学金1次、校级甲等奖学金2次。2021年陈佳敏毕业后考取了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从事着所热爱的科学研究。

“在我们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拦阻,何志敏老师一直为我们提供帮助,不仅有物质上的,更可贵的是精神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关关难过,何老师陪我们一起关关过。”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曾子豪作为学生代表,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时,满怀深情地提到了何志敏老师。他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进入实验室,从助理成长为课题组组长,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2项,创新创业类三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何志敏团队成员在校期间,已累计发表论文4篇;申报专利1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8项;14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9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何志敏团队带着热爱飞速成长,用汗水浇灌出成功的果实。他们坚信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他们从不停歇前进的脚步,希望在未来创造更优异的成绩,为学校加快硕士点建设和实现“三升三大”发展目标不断贡献力量!

2022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2021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2020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养殖基地取样)


(何志敏老师示范实验操作)


(竞赛队伍答辩演练)



编辑:融媒体中心

审核:肖 雄


上一篇: 3年3篇顶刊,吴朝辉博士用铋系材料“光”污扬清 下一篇: 教师节特辑丨杨丞:在创新创业的路上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