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长大风采

李希霓:青春之花,名为奋斗

发布时间: 2022-03-30作者: 李兴华 胡畅 李子怡 李咏仪来源: 外国语学院浏览次数:

李希霓,中共党员,来自外国语学院18级日语1班,在校期间担任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副主席,三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获第二届“亿学杯”全国大学生日语词汇及综合能力竞赛湖南省一等奖、湖南省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21年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参与的“湖湘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我很幸运,能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为梦想而奋斗。这些荣誉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相信努力和勤奋有意义,我一直坚持的追梦路被肯定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回望来时路,李希霓的脸上洋溢着坚韧开心的笑。

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

卡内基有言:“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姚金安向我们介绍了李希霓的成长经历,大一时期担任外国语学院院级学习部干事,大二为院学生会副主席,大三成为预备党员,大学期间她的努力化作一张张耀眼的奖状、一个个光辉的荣誉称号。正如外国语学院18级辅导员陈茂所说:“李希霓是一个有明确目标,主动找寻方向然后为之行动的人”。

“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是由《人民中国》杂志社、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主办的一项级别高、影响广、规模大的日语翻译赛事,李希霓曾参加过第三届和第四届“人民中国杯”翻译比赛中的笔译赛。在第三届的比赛,李希霓有惊喜也有失落,她在“日译中”项目上获得全国三等奖,而“中译日”的作品却落选了。“要说没有失望肯定是假的,毕竟自己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失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李希霓在这次比赛中吸取经验,调整状态,认真地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比赛做准备。

翻译或许不是一件难事,但要翻译得“信、雅、达”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它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丰富的单词储备以及熟练的语法运用。在参加完第三届“人民中国杯”翻译比赛后的一年时间里,李希霓坚持做翻译训练,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地校对答案,比对语法和措辞;一次次地感受挫败,但又一次次拿起笔和资料继续查阅相关资料,精益求精,追求最佳效果。翻译这件事情没有一个明确的对错标准,“你练了多久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进步了多少”这是李希霓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较为难熬的一点。

李希霓拒绝了纷纷扰扰的诱惑,抵抗住了“躺平摆烂”放纵享乐的欲望,在无数个读写默背的日子里,她一遍又一遍地确认译文的准确性和适当性,一次又一次地咬文嚼字细品词句的含义。一丝不苟的李希霓不接受也不会让译文中的某个词汇空着,有时她会因为查找一个单词的意思,查语法、查语境、找例句,一查可能就会耗费半个多小时。“翻译时专有名词真的很多,有些名词本就没有正确答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修改了很多次后才最终成稿。”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李希霓完成了第四届比赛的稿件,最终也成功在中译日项目上弥补了去年的遗憾。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李希霓不负所望,不负青春韶华,用名为“奋斗”的音符作为“青春”这首华歌的基调,用辛勤和努力让专属于李希霓青春的这首歌闻名遐迩。

文创助力湖湘手工艺文化传播

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刘秋菊表示:“新一代青年也需要有创新意识,不能踩着上一届的步子走,没有创新哪来的发展呢?”外国语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为地方经济培育创新型综合性人才。李希霓及其同学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申报了《湖湘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课题,不同于以往对湖湘建筑、红色文化的研究,他们另辟蹊径,以湖湘传统手工艺品为对象进行课题研究,以期弥补湖湘手工艺文化及传播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万事开头难,课题小组在商讨《湖湘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时由于经验不足、无法把握课题定位而碰壁,李希霓表示:“刚开始迟迟不能确定方向,好在有陈茂老师和刘芬院长的悉心指导,确定方向后课题走上了正轨。”

李希霓在小组中负责日语译文、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时代久远且收集渠道有限,她在无数本古典书籍、无数个网站中寻踪觅迹,看到眼睛干涩头昏脑胀,好几次与伙伴修改项目申请书到凌晨,只为呈现最完美的结果。

两年的研究堆积了不少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时李希霓先将各种资料整理分类,然后在各个文件夹中穿梭寻找,做阶段性的汇报工作,最后再归类成档,形成一篇研究型论文。小组通过文化外译,讲中国故事;挖匠人精神,开展校园宣讲;促文化交流,开展校企合作三项举措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模式进行两年的研究。充分利用外语专业人才优势特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播的方式反映中国湖湘手工艺的社会变迁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创新的方式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外译和文化交流进程,形成多样化、立体化、协同化的文化传播。

凡墙皆是门,在困境中挺身向前

把花种在心里,人生才不会荒芜,尽管事与愿违,也要与时代相向而行,以气贯长虹之势奔赴漫漫征途,穿越黑凉月色寻找前路曙光。

十八岁,是一个可以有无限畅想的年纪,从懵懂开始走向成熟,在2018年的夏天,李希霓填报了长沙学院,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但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病魔在悄无声息中缠上了她的家人。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她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转折,这个十八岁的孩子,突然感觉到了生活压下来的重担,让她一时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怎么办?”“我没问题”“我一定行”,一段时间里,李希霓经常在深夜的辗转反侧中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乃至那个时候的黑眼圈到现在都那么清晰地留在记忆里。

在那一段很低迷的日子,家人的乐观给了她力量,在一次次希望与绝望的对垒中,她认清了现实,凭借强大的自愈能力逐渐走了出来,“沉溺悲伤没有用,改变现状才是该做的。”在校期间,李希霓遇到了她的日语启蒙老师向洁和夏俊,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在学习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开始将翻译当做兴趣,尽情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并将外交官视为理想职业,梦想有一天在国际舞台上听到自己的声音。

我们惊羡花开的美丽,也不能忽视花蕾为了盛开而历经风霜、积蓄力量所历经的等待和煎熬,她连续参加两届“人民中国杯”翻译比赛,均取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正是老师们每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导塑造了现在的我,我身上永远会保留着老师的影子。”在李希霓的求学过程中,其中不乏严厉的老师,也有温柔如友的老师,还有不善言辞但始终认可并支持她的老师。老师似明灯、如繁星,一直照耀她的求学之路,让她变得越来越强大。

她所经历的一切,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她新的思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她会选择一个人呆着,插上耳机,坐在长椅上,慢慢地让心情平静下来,思考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一步一步进行规划,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去充实生活,用不断的努力去改变当下。想不通时,也会找老师倾诉,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李希霓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她有一种勇于对抗生活中遇到的任何挫折的强大精神,这种精神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向洁老师说。

挫折从来都不会使她倒下,不断的磨砺只会让她更加坚定。在大学期间,她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参与了一系列学科竞赛,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和志愿服务,并取得相关成就。一直以来,不断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是她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我一直都相信一点,我有多大本事就拿多少成绩,可能正是这种踏实的心态,让我能在不断的挑战中实现自我价值,我相信无论现状有多差我都可以让它变好,我既有这种自信,也有这种决心!”

无论是肩上背负的家庭重担,还是学业上带来的困难,或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她都不曾屈服,李希霓将一切的的艰难险阻看做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努力拨开生活的迷雾。无畏前路渺茫,将压力化作动力,用行动证实前进的决心,在逆境中寻找出路,用奋斗书写时代与生活。

“我相信世间有奇迹,但我不会停下来等它,一直往前走才是我该做的。”李希霓将此视为人生信条,与命运抗争,这句话同样与我们共勉。


编辑:李冬冬

审核:刘秋菊 肖 雄



上一篇: 李方敏:做学院发展的“动力机” 下一篇: 将思政课打造成让学生真正受益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