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新湖南】为湘企发展增添“新动能” 长沙学院培育“产业响应式”新材料人才

发布时间: 2025-09-03作者: 张云龙来源: 新湖南浏览次数: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湖南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的背景下,长沙学院功能材料专业探索出地方高校与产业同频共振的育人路径。截至目前,该专业70%以上的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就业率稳定在94.4%,企业满意度超95%,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输送大批“新材料人”。

如今,这一扎根湖南新材料产业沃土的专业,正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新构建起一套以“价值引领、体系重构、机制护航”为内核的产业响应式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该专业连续位居校友会全国应用型顶尖专业榜首,支撑的材料学、工程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让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堂

走进长沙学院功能材料专业的《电化学基础》课堂,教师正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从研发到量产的历程为切入点,讲解电池材料性能优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中国新能源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创新精神。这种“溶盐入汤”的思政教学,是该专业育人的常态。

据介绍,该专业构建了“课程、师资、课堂”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系统梳理58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编写《新材料产业思政案例库》2部,将“科技自立自强”“工匠精神”等理念融入教学各环节。依托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专业还推动专业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团队近年斩获“教学能手”等国家级、省级荣誉8人次。课内外“双课堂”联动更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每年暑期,“釉下彩瓷、匠心醴陵”实践团队都会深入陶瓷企业,用材料专业知识助力传统陶瓷升级,获得了共青团中央表彰;“环保创客”团队则扎根社区与工业园区,开展污染检测与治理实践,获评湖南省暑期“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学院还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教育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思政育人底色鲜明。

课程规划跟着产业“跑”

针对湖南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重构“产业响应式动态”课程体系,按“工程能力递进”分为四个模块:“强基”模块增设线性代数课程,夯实数理基础;“固本”模块依托《无机及分析化学》等8门省级金课,强化材料专业核心知识;“提质”模块开设《电池厂房设计概论》等课程,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拓面”模块新增《人工智能导论》《功能材料发展前沿》等课程,紧跟技术前沿。

教学内容的“三融合”更让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学科交叉融合打破材料、化学、环境学科壁垒。学生参与的“锂外兼修——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低温同分步修复改形再利用”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铜奖;产业技术融合方面,专业定期邀请邦普循环、湖南雅城新材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研讨,将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储能技术等产业新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毕业设计均来自产业实际;科研教学融合推动了3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转化为课内外实验创新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革新也为育人注入活力。翻转课堂占比超20%,专业80%的课程实现数字化教学,开发虚拟实验项目12项,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模拟复杂实验流程;同时专业大力推行“青苗计划”,使双创教育贯穿全程。近年学生承担国家级双创项目16项,省级26项,发表SCI论文19篇。学科竞赛获奖145项,其中“互联网+”国家级奖项5项、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一等奖36项,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四元协同构建育人生态

“专业建立‘高校-园区-行业-企业’四元管理委员会,形成‘方案共商、资源共建、团队共组、平台共创、技术共研、质量共评’的‘六共’机制。”长沙学院功能材料专业负责人介绍,“委员会每年定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近五年累计开展12轮,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新材料工艺优化’等产业需求转化为12条毕业要求。校企互派200余人次,合作编写教材10余部,共建2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践平台,锂离子电池教学生产线与企业技术同步。”

近三年,该专业学生参与攻克6项产业难题;教师团队研发的“动力型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技术”助企业增销26亿元,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祥发博士突破纳米绝热材料“卡脖子”技术,创办的企业年产值超6000万元。这些成果同步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触摸产业最前沿。

多年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70%以上成长为企业骨干,考研录取率30.5%,就业率94.4%,20余人获评“湖南省优秀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超95%,校友邱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输送大批“新材料人”。(冯文辉)



来源:新湖南 2025.09.03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361537.html


上一篇: 【人民日报党媒平台】逐梦潇湘,启航“长大”! 长沙学院2025级本科、研究生新生报到 下一篇: 【中国青年网】北斗星辉照童心 “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