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湘声网】谱写“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篇章——长沙学院打造特色鲜明一流应用型高校综述

发布时间: 2024-11-15作者: 徐远超来源: 融媒体中心浏览次数:

湖南政协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长沙工作站落户长沙学院,长沙学院党委书记杨小云(前左二)向来宾介绍相关情况。)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科研人员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创建于1970年的长沙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体制。目前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文明高校。

近年来,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力学笃行”的校训,弘扬“崇德求真,实干担当”的办学精神,主动对接服务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助力长沙扛牢省会担当、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聚焦培育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高质量科研成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校38个专业上榜,上榜率在全省38所学院类高校中排名第一;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全国1200余所本科高校第334位;学科竞赛综合排名位居全国70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第9名。

——近3年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立项319项,立项合同金额约1.34亿元,年均完成技术合同登记5000多万元,其中单项超过5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转移项目11项。

——学院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

——2023年学校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在省属高校排名中分列第10位、第13位、第2位。

——近5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6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4项、教育部科研项目45项,特别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为省内同类高校首次获得此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其中,2022年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是全省学院类高校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高校,且获奖数居全省学院类高校榜首。

——学校近5年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521项,实现本地转化应用40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70余亿元。

今年3月27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长沙学院调研时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向资源集约型发展,鼓励更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进校授课,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学院党委书记杨小云表示,学校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一刻不停强本领、一心一意促发展、一以贯之抓落实,奋力推进实现学校“三升三大”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湖南政协新闻网

(长沙学院院长陈赤平(左二)指导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师生开展水质分析实验。)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大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建立科学而完备的激励机制与制度体系,是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科研创新力的重要因素。为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解负”,提升科研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科技化、创新化水平。近年来,长沙学院先后修订出台了《长沙学院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长沙学院学术会议管理暂行办法》《长沙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长沙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为强化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组织修订了《科研管理重点事项廉政风险防控流程图》,编制了《科研管理文件汇编》《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及学术不端案例》(第二版)等。

在高等教育的广袤领域中,学术研究氛围犹如璀璨星辰照亮知识探索的道路,引领研究者在学术征途上稳步前行。

近年来,长沙学院持续优化学术氛围。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增强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其中,2023年开展学术讲座55场次,先后邀请英国基尔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举办(承办、协办)重要学术会议11场次,包括材环学院承办的第五届、第六届华人光催化材料学术研讨会,经管学院承办的HIST长沙工作站成立会议暨“数字技术助力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智慧物流与数字供应链创新论坛暨产教融合研讨会,生化学院承办的2023生物育种国际健康学术研讨会、第二届长三角小龙虾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科技论坛、岳麓山种业峰会,土木学院协办的第16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第二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发展高端论坛,电信学院承办的湖南省光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等。其中,2023年11月学校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成立会议暨“数字技术助力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学院党委书记杨小云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科研育人创新模式持续探索。近年来,学校先后修订、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指南,以“科研育人”精神为指导,实行“经费支持专项化、教师指导专人化”。2021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资助项目数为40项;2022年资助科研育人研究课题5项(后资助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3项;2023年资助科研育人研究课题2项(后资助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3项。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并探索聘请学生担任科研助理,为落实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科研育人作出了有益探索。

湖南政协新闻网

(长沙学院学生正在测试竞赛作品。)


纵深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团队申报项目屡创佳绩

科研平台是学校开展知识与科技创新,进行高新技术研发,聚集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沙学院紧密对接湖南省万亿产业和长沙市战略新兴产业,将科研平台培育建设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量质齐升。目前,学校拥有29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

在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12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20余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科技领军人才、省文化领军人才、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省湖湘青年英才、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100余人次。

学校采用零整结合的方式,既发挥大型团队的整体优势,又发挥小型团队的灵活优势,组织各类人才在二级学院或跨学院建设大型科技创新团队,并根据大型团队研究方向的建设需要分成小型团队,共培育了约50个小型团队,学术梯队和团队在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上不断优化。

“学校要发展得更好,最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尊重教授。学校这些年来,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才有今天良好的发展势头。”杨小云在学校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对师资力量的重视。

近年来,学校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工程,积极推进校地、校校、校企及国际合作,建立与用人单位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2022年学校申报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9项,其中2人获得“荷尖”人才项目立项。2023年1人获“拔尖”人才项目立项、2人获得“荷尖”人才项目立项;申报并获得立项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项;1人入选2023年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人文社科类)。学校多个团队被遴选为省、市级创新团队。其中,“低碳可控降解材料技术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可信导航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立项支持;“先进制造装备”创新团队被评为2023年度长沙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优秀创新团队。

在科研平台及人才团队强有力的支撑下,学院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也实现了新突破。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2595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2.3亿元,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8项。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科研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仍是科技工作中的痛点和短板,建立科技成果赋权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今年4月3日,长沙学院与湖南中勘北斗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学校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18项相关专利成功落地转化,标志着长沙学院在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长沙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紧密围绕现代化新湖南建设需求,不断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与多家园区、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学校横向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与应用成效显著。

2021年,学校为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了“长沙学院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

据统计,近5年来,长沙学院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521项,实现本地转化应用40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70余亿元。

学校不断深化与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宣讲培训,深度开展多层次交流互访,致力于打造校政企合作新样本。截至目前,学校与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举办多场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10余个项目,总金额超5000万元。

此外,学校牵头编制的《长沙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相关重点项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荣誉4项;研究成果“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十年来“十项代表性成果”。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V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殷切寄语: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2022年5月27日,长沙学院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学校深度融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学校先后与园区15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如今,学校已成为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相关工作获得湖南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高校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项目”立项。

2023年2月24日,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会议表彰了202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5个项目获得202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4项。2023年,学校新申报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申报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项,自然科学奖5项;申报长沙市第二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项,最终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23年,学校新增知识产权申请84项,获得知识产权授权8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0项,软件著作权19项。发表中文核心以上学术论文198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


创新科技成果赋权试点 全面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人才聚集和科研资源富集优势,有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2年11月,长沙学院出台《长沙学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长沙学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同年12月,省科技厅下发《关于支持长沙学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的函》,由此学校成为湖南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的两所高校之一。在省科技厅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积极探索开展“赋权”试点工作。

强化有组织科研,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学校紧密对接长沙优势产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学科专业体系。“一体”即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新材料),主要对接长沙科技园区;“两翼”即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主要对接长沙文创产业园区。实施学科建设“五个一”工程,即立足长沙、面向湖南,推动每个一级学科至少明确1个面向产业需求的主攻科研方向、打造1个特色研究平台、建设1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服务1个地方关联产业、合作1个大中型企业或市级部门单位。

其次是科研选题强化需求导向,从源头解决科研与产业脱节问题。2018至2022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8项(含重大/重点项目4项),这些项目中80%的选题都是围绕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数字产业与人工智能、现代农业与大健康、音视频与文化创意、工程机械、新能源与前沿材料等领域。

此外,学校着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好科研转化平台和团队。学校先后培养了66名技术经纪人,既普及了转化相关知识,也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造了一支具有交叉知识背景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同时,学校积极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如进一步调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即科技成果以许可或转让方式完成转化的,所得净收益的9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剩余10%中所在二级学院和学校各占5%,全方位激发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包括“赋权”方案、办法及《长沙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长沙学院专利管理办法》《长沙学院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展望未来,长沙学院院长陈赤平表示,学校发展已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师生崇德求真、实干担当,崇尚创新、敢于创新,不断提升整体科研创新力和学术影响力,奋力谱写学校科研新篇章,为建设科技强省、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湘声网 2024.11.15

链接:https://www.xiangshengnet.com/info/43423.html?cid=5


上一篇: 【新湖南】导演海金星走进长沙学院,与师生共话科文融合 下一篇: 【新湖南】专家学者共话前沿交叉学科技术,赋能高校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