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新湖南】湘江副刊·潮头丨暑假,去看一棵树

发布时间: 2025-09-15作者: 吴晶晶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漫长的暑假结束,新的学习周期又开始了。人是在不断地探究中获得动态发展的,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其内在逻辑亦是如此。在这个暑假,当暂别了校园和课本,学生如何学习?“教育探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动”,本期《湘江副刊》邀请了三位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讲述他们的暑期行动,分享他们走出象牙塔窄门的探索。

文丨吴晶晶

“你们会跑很远,去看一棵树吗?”

当老师抛出这个问题时,我们的脸上都大写着茫然。树有什么好看的?在我们的认知里,树只是城市的点缀,是自然的背景,是模糊一片的绿色。

然而,当项目启动,我们真正开始走近它们——那些拥有名字、年龄和故事的“古树名木”时,我们才发觉自己的浅薄。这个暑假,“树脉寻踪”实践团累计驱车近千公里,通过探访十几株长沙最具特色的古树名木及其背后的故事,完成了一场知行合一的实践旅程。

寻古树之旅。作者供图

茶亭·惜字塔:

在共生奇观中,读懂守护的智慧

震撼,始于长沙茶亭镇。

车行至乡野深处,那座清代惜字塔与顶端蓬勃生长的朴树,以一种近乎魔幻的姿态闯入我们眼帘——塔与树,一砖一木,浑然一体,相依百年。它们如何共存?未来又会怎样?

通过走访村民、查阅镇志、参观惜字文化馆,我们听到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民间传说。几经周折,我们专访了2008年主持修复工程的湖南大学柳肃教授。柳教授神采飞扬地讲述了当年那场“古塔抢救战”的惊心动魄:如何评估风险、如何平衡“保塔”与“护树”的矛盾、如何制定“以旧修旧、最小干预”的修复方案、如何在落叶季节巧妙施工等。这奇观的背后,是极致的专业、匠心与敬畏之心。

柳教授也坦诚地说,生命的成长无法彻底禁锢,十数年后,塔树可能再次面临失衡的风险。守护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场需要代代接力的马拉松。我们操作起无人机,小心翼翼地环绕飞行,试图用我们的方式——影像和三维建模,为这奇观留下此时此刻最完整的记录。

离开时,我们再望惜字塔,感觉已然不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打卡点,更是一场自然造化与人类守护共同写就的奇迹。

寻古树之旅。作者供图

铜官·鸳鸯古樟:

在枝叶婆娑间,听见乡愁的回响

我们被作家周泽军老师笔下那浸润着乡愁的“鸳鸯古樟”吸引,来到了铜官古镇。

名不虚传!两株古樟枝繁叶茂,如盖如云,洒下满地清凉。树荫下,一个团队正在拍摄怀旧题材的广告,孩子们的欢笑声与古老的樟树构成一幅充满了生机的动人画卷。

然而,一旁凉棚下几位摇着蒲扇休憩的老人,却向我们道出了另一番景象。他们说着古镇往昔的繁华与当下的冷清,语气里带着深深的惋惜。

周泽军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古樟如何见证着铜官的窑火兴衰,如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息劳作、悲欢离合。我们明白了,这对“鸳鸯樟”,是铜官人集体记忆的“硬盘”,是乡愁的实体化身。

我们架起相机,记录下它的形态;我们采访路人,收集着它的故事,希望为这份沉甸甸的、可能随岁月流逝而模糊的乡愁,建立“文化备份”。我们期待我们的记录,即使只是微小的力量,也能让铜官如同这古樟一般,在沉寂中孕育新的繁荣。

浏阳·千年罗汉松:

在信仰之光里,感受生命的延续

为了探访那株享誉中外的“树王”,我们驱车深入浏阳小河乡。

2110岁!当这个数字具象化为一棵依然枝青叶翠、挺拔苍劲的古树站在我们面前时,那种来自时间的巨大压迫感和敬畏感,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再是植物,而是一位穿越了汉唐风雨、静观世事变幻的“老者”。

在罗汉松公园的陈列馆里,在与村民的闲聊中,尤其是在与守树人罗锡来老师的深度访谈中,我们逐渐读懂了它长寿的“秘密”。这秘密,绝非仅仅是自然的奇迹,更在于人的力量。当地人视它为庇佑一方的“神树”,这种发自内心的敬仰,演化成了世代相传、不计得失的自觉守护。守树人平淡的讲述里,充满了对“老伙计”的深厚情感与责任。

在这里,它是信仰的地标。是人的信念与情感,为自然的生命注入了延绵不绝的精神力量,让它得以跨越两千余年,依然绿意盎然。我们读懂了这份平凡而坚韧的信念。

岳麓书院·朱子樟:

在文脉圣地中,完成我们的答卷

我们想要探寻岳麓书院那株最具“人文气质”的朱子樟。它是否朱熹手植已不可考,但这并不重要。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设计了简单的问卷,采访了近百名游客与书院工作人员,发现有人对它的典故如数家珍,有人则只是享受绿荫,但所有人都认同,这些古树是书院不可或缺的灵魂部分,是“活着的历史”。

这个发现让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从岳麓书院开始,为我们遇见的每一处古树景观,都留下一份独特的记录?我们花费一整天时间,拿着文献记录,在偌大的书院里一株一株地搜寻、辨认、定位,最终手绘完成了第一份《岳麓书院古树名木导览图》,详细标记了院内20株古树名木信息。

这份稚嫩的导览图,是我们交付给自己的第一份答卷。它象征着我们的行动从单纯的探访、记录,走向了主动的梳理与传播。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绘制更多这样的“绿色地图”,将散落在长沙各处的古树名木串联成一条条生动的文化脉络,告诉人们:看,历史并非只在书本里,它同样生长在这些苍翠的枝叶之间,等待你的驻足与解读。

不只是一棵树:

地标之上,是故乡

这个夏天,我们还在马栏山园区,邂逅了国内首个元宇宙“芒果星空树”的原型;在道官冲的深山里,为无人识的苦槠林命名;在梨陶公庙,感受古树与道教的灵性交融;在淳口镇,感动于母子银杏的亲情守望……

我们忽然明白了老师那个问题的深意。我们跑很远去看的,不只是一棵树。

我们看的,是茶亭人守护奇观的智慧,是铜官人萦绕不去的乡愁,是小河乡人信仰的力量,是岳麓书院千年流淌的文脉。

这些古树,是凝聚了乡情、信仰、文脉与集体记忆的超级文化符号,是矗立在湖湘大地上最独特、最生动的“绿色文化地标”。

我们的“树脉寻踪”,寻的既是树之脉络,更是文化之根脉。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一次实践,不如说是一场洗礼。我们用脚步丈量热土,最终在树的年轮里,读懂了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过往,也找到了我们作为青年,与文化传承之间最深刻的连接。

若你想真正读懂一座城——不如,就从去看一棵古树开始吧。

(作者系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


来源:新湖南 2025.09.15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447077.html

上一篇: 【新湖南】湘江副刊·潮头|走出象牙塔窄门的探索——三位人文社科学生讲述暑期行动 下一篇: 【湖南教育发布】《湘超!湘潮》 “湘超”主题曲来了!